<<潘先生在难中>>的结尾处有一句"潘先生觉得这当儿很有点滋味",怎么理解这个"滋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14 03:24:32

这一段对话描写,如话家常,又特别俏皮,读着只觉得语言朴素清晰,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连贯自然,达到了最佳表达效果。
  作者要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潘先生最终很有点滋味地接受别人推举,写字幅为暂得胜利的军阀歌功颂德。”如果这一信息用这句话平直地表达,效果会怎样呢?一是缺乏了形象性,不能将潘先生投机苟安、无丝毫正义感的性格彻底刻画出来。二是强调不够,没有衬托,就写字幅谈字幅,给人印象不深。鉴于此,作者在这一情节的篇章安排上,作了一番深思:
  开头针对战时已停,好象故事也到此为止了,又通过潘先生前去教育局打听开学的事情,用“像是办喜事的样子”来引起新的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心中升起疑团,究竟有什么喜事?潘先生到了教育局又要作何表演?作者没有直接解谜,而是宕开一笔,用教育局里几个职员的恭维之词引出潘先生写字幅的事,再用一头雾水的潘先生的语言“写什么东西,我完全茫然”引来了这一喜事的由头,只一问一答,曲折而从容自然,开头不凡,闲闲道来,不知不觉转入正题。接着潘先生假义推辞一番,手里捏着笔心里“觉得这当儿很有点滋味”,展开了他最得意的表演。这其中职员的语言,是陪衬,托出潘先生是主旨。写字幅时,作者用“提起笔来在蜡笺纸上一并排写‘功高岳牧’四个大字。第二张写的是‘威镇东南’。又写第三张是‘德降恩溥’”的排比句子将潘先生一气呵成大颂军阀那种可鄙又可笑的性格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最后用“仿佛看见许多影片,……在眼着一闭。”道出了这段情节的宗旨:潘先生不是不知道军阀给他带来了灾难,但为了饭碗,又毫不犹豫地向军阀阿谀谄媚。本来行文至此,也该结束了,但作者又用了两职员奉迎的话再一次补白:潘先生写得多好,写得多惬意啊,永远写下去也是不成问题的。这样安排篇章,行文不紧不慢,水到渠成,而又蕴味丰厚,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作者画给读者的潘先生这一形象。